:::

  把大門敞開,走一條沒人走過的路

 

2023年9月的樂齡社宅活動,我們邀請萬芳浸信會的鄭聖惠牧師,帶來音樂輔療課程;熱情又活潑的教學,讓長者喜樂地釋放肢體和聲音。訪談之後我們發現,音樂專業出身的牧師,不但以律動、音樂來啟動人們的生命力,同時也是一位認真的社區工作者,委身在弱勢關懷服務40年之久。

 

  {638376457134277989}_(P4-10)圖1.jpg

 

萬芳浸信會雖隱身於都市叢林中,卻是上帝無差別愛人的記號。

教會是什麼?

是敬拜、讚美、研讀聖經、遇見神的地方?

是尋求安慰、幫助、成長、休息的家?

對於總是願意走到各個角落、然後把人帶進神國度的鄭聖惠牧師而言,教會不侷限於建築物內!

我就是走出去、帶進來

  翻開牧師的行事曆,除了教會的崇拜和小組聚會,其餘時間都奉獻給新店區安康平宅、文山區興隆養護中心、以及萬芳浸信會/明興里/家家歌珊堂的社區照顧關懷據點,這對於68歲而且罹患癌症的鄭牧師而言,真的需要付出很大的毅力和精力。

  她說:「哪裡有需要,就去協助。我們的大門是敞開的,幫助社區內外有需要的人;彎下身,全年無休地提供他們食物、物資與愛。」

  這些都是傳福音的據點,鄭牧師透過音樂輔療來接觸各種族群,平日以唱詩歌、讀聖經、禱告、提供食物的方式來牧養,重要節慶就帶進教會,這些人的生命因此而改變了。

 

{638376457238051248}_(P4-10)圖3.jpg

哪裡有需要,鄭牧師就去到哪裡,提供食物、物資與愛,幫助最弱勢的族群。

  除了外展服務,鄭牧師在牧會的萬芳浸信會,成立了「愛加倍全人關懷教育中心」,以「健康餐飲、諮商關懷、社區服務、收驚祈福」四個主題,開放教會成為一個平台,讓人願意走進來。

  教會一樓的「愛加倍餐廳」,與台北市政府合作,週一到週五的中午提供老人共餐。最初因為經費有限,牧師、執事、同工,炒菜做飯都自己來;之後弟兄姊妹相繼投入,過了5年,餐廳才漸漸步上軌道。

  教會與梁明煌、王順美教授夫妻合作推廣「惜食」的理念,善用資源減少食物浪費,將即期食材再製作成為好吃的菜餚。定期至超市的「大冰箱」取貨,有什麼就煮什麼,每週超過200人次的用餐量,6000元的菜錢就省下來了。

使荒涼的城邑有人居住

  20年前萬芳社區的店鋪國宅,除了郵局,其餘一片漆黑荒涼,直到浸信會遷入,其他的社福機構也陸續進駐,至此成為一條街,正如聖經說的「如同連絡整齊的一座城」(詩篇122篇3節)。

  當時,有先知性的牧師預言,萬芳浸信會將有20幾個孩子在教會跑來跑去,看到有長者、青少年、壯年聚集,「你們的生命要像五餅二魚一般,越撥越多,上帝會供應,你們不斷地撥,上帝不斷地給予。」

  鄭牧師看到教會外面有遊走的孩子,有輟學的、混幫派的,就去關心他們,為他們禱告。會友開始出現反對的聲音,擔心劣幣驅離良幣,「這些人就交給社福組織吧,你們做不來的!」

  鄭牧師問:「誰該關心他們? 他們應該去哪裡?

  於是,教會跟社會局合作,開設兒少課輔班,帶著25個難管教的、有情緒障礙的、長期遊蕩在外的孩子寫功課,進行品格教育、戲劇活動等,並免費提供晚餐。耗費心力及耐性的陪伴與教導,這群孩子反而因為與教會孩子的良性互動與交流,越變越好,甚至長大後回教會成為青少年的輔導。

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,就是做在我身上了

  上帝的手繼續帶領著牧師的服事方向。唸社工的大兒子,服替代役的任務是照顧一位5歲的小陽光(顏損孩童),教會從此開展對於顏面傷殘族群的福音工作。至今將近7年了,每周日上午9點牧師都會到新店的陽光重建中心,載人來參加教會的主日。

  因為鄭牧師在伊甸基金會的音樂輔療課程十分受歡迎,身障朋友也會坐復康巴士來聚會。主日會堂中,可以看到除了一般會眾,還有顏面受損的大小陽光,以及行動不便的身障者。

  有人稱她為「台灣的德蕾莎」,鄭牧師說,關懷弱勢並不是她的本意,起初她沒有能力,也搞不清楚怎麼做,是上帝帶領她走這條沒有人走過的路,因為需要有人願意彎下身來聽他們的聲音,真實地關心他們。

{638376457336766060}_(P4-10)圖2.jpg

音樂、律動、遊戲、體適能、手作,再加上爽朗的笑聲,聖惠牧師的專長不僅是音樂活動,而是喚醒發沉的生命。

 

 

  牧師服事的對象,有獨居老人、行為偏差兒少、顏面傷殘等,在她眼中,他們是另類的門徒。有一首詩歌寫道:「人人需要主,有人走過我身邊,他們眼睛流露出寂寞、孤單,你是否看見,還是視而不見?」鄭牧師用這份心來服務弱勢族群,強調要有人站在那個位置上接納他們,用一種磨鑽石的眼光來看待,她相信他們將來會是一顆顆閃亮的鑽石。

  她說:「為什麼要分族群?一樣可以做門徒,你看他不好,他的生命一樣可以被提昇,生命的本質一樣會被上帝改變,一樣可以服事上帝。尊重他,栽培他明白真理;造就他,去幫助這個族群,也成為上帝的子民。

跟著神的話一步步前進,這條路向來沒有走過

  然而,鄭牧師和夫婿連虔誠牧師也曾經歷逼迫、攻擊、身心的軟弱,感到委屈、沮喪,甚至向神禱告:「如果再不給教會地方,我們就要去公園聚會了!」

  原先教會是舊公寓,隔音不好,鄰居抗議崇拜時的鼓聲,就檢舉教會不能設在國宅內;嚴厲言詞批判牧師夫妻,或者惡意破壞教會的設備、推倒矮牆…

  教會弟兄抨擊牧師:「跟鄰居衝突,沒有好見證!」要趕牧師下台,甚至帶著會友離開。教會面臨分裂之際,竟發現連牧師的腦中有神經纖維瘤,隔一年鄭牧師得乳癌;身心煎熬、子女年幼、教會困境,縱然是牧師也會崩潰,懷疑是否還有明天? 有一天唸小一的兒子畫了拿劍的勇士,對鄭牧師說:「媽媽要勇敢,我們都在妳身邊!」

  牧師夫妻和執事們,每天跪在講桌前晨更禱告,腦中浮現一節經文「要擴張你帳幕之地,張大你居所的幔子,不要限止;…你要向左向右開展..」(以賽以書54章2-3節)

  沒有錢,沒有聚會的地方,會友不同心,鄭牧師搞不清楚:「要怎麼擴張?」

  教會舊址原來只有28坪,空間太小,有心要做社區工作也難。被迫遷入附近乏人問津的店舖國宅,200坪,樓上是會堂,樓下是副堂及辦公室;之後又把隔壁因為火災沒人敢買的土坯屋標到了。

  靠著向銀行貸款,以及陌生姊妹的奉獻,自稱一輩子都在欠債,現在還在繳貸款的牧師夫妻,是喜樂而有盼望的,因為他們相信:「…你們雖不見風,不見雨,這谷必滿了水,使你們和牲畜有水喝。」(列王記下3章17節)

  牧師又問神:「地方有了,要做什麼事工?」禱告中,神給她一句話「…跟著約櫃去。…使你們知道所當走的路,因為這條路你們向來沒有走過。」(約書亞記3章3-4節)

  這句話30年來她依然記得很清楚,當初卻完全不明白神的意思。如今看來,上帝總是在最恰當的時間,給她最明確的指示

  牧師決定要開餐廳,但是沒經驗、沒錢、沒人,再次被會友攻擊 : 「教會怎麼可以做生意? 」,「牧師是想要當老闆嗎?」其實,牧師是想要創造社區居民二度就業的機會,提供服務也成為傳福音的人。於是,牧師自己洗碗、跑堂;因為禱告中,神說 :「不是別人,我就是要妳來做!」

  20年來,弟兄姊妹終於明白牧者的理念、認同之後,繼而願意同心前行。直至目前,全職同工仍是牧師一家四口、一位幹事,以及許多願意擺上自己的會友擔任志工。

{638376457465824550}_(P4-10)圖4.jpg

每兩個月一次,教會年輕人親手煮飯、洗菜、炒肉,製作愛心便當,發送給台北車站附近的街友。

建議有心從事社區服務的教會

  68歲的鄭牧師,對於上帝曾在什麼地方或情境下,對她說過的每句話、每個經節,都記得非常清楚,這就是上帝對她一生的帶領,她也都順服地走下去。但是她是如何感動弟兄姊妹願意同心服事呢?

  1.建議牧者、傳道人要花時間、代價一起參與服事。鄭牧師訓練會友,一起關心需要幫助的人。「當中有些身心障礙者想來教會,我們就帶他們一起做禮拜、吃飯;會友們也都願意在他們需要的時候提供協助,彼此之間沒有任何距離。」這樣的改變並非立即發生,乃是教會全體共同擺上時間、付出心力而逐漸成就的美好。

  2.要以人的出發為主,不是著重課程、教案,而是真心去愛這些人,愛這份服事。牧師每周二在安康平宅的雙福據點,服務極弱勢族群已經8年,全年無休;疫情期間在樹下發便當,帶他們禱告,至今25人全都信主。她說:「外展工作,也是傳福音,與教會緊密連結。不是行有餘力才做服務,而是把他們視為我們的家人,他們是幸福的,不會被人看不起。我去鬆土,附近的教會就可以邀請他們去聚會。」

你起初雖然微小,終久必甚發達

  鄭牧師曾經在禱告中看到異象,有一間小屋在山谷中冒煙,而煙越來越多,同時出現一句話 : 「你們要成為那山谷中冒煙的教會」。多年後,透過弟兄拍攝的空拍機鏡頭,發現萬芳浸信會真是彷彿隱身於都市叢林中的教會;「冒煙」或許指的是供應餐食的愛加倍餐廳,更可能是暗喻委身於社區工作38年的萬芳浸信會,願意貼近貧困、精神障礙、身障等發沉已久的靈魂,成為地面上的記號,標記著上帝對人無差別的愛。

{638376457545256617}_(P4-10)圖5.jpg

教會鼓勵孩子到市場傳福音、挨家挨戶發放單張,真實地體驗門徒的使命。